商红日:“为了中国”,“为了中国学术”,这是邓正来的“中国心”
发布时间: 2013-02-25
“为了中国”,“为了中国学术”,这是邓正来的“中国心” ——缅怀邓正来先生 商红日 我第一次翻阅由邓正来主编的《中国社会科学季刊》,“为了中国”的题词给我留下了别样的记忆。时隔十几年,2011年为了一篇综述性文字,我研究邓正来的“生存性智慧”与“中国模式”及其相关文章时,我思绪中再次重现了那种“别样的记忆”。邓正来的独特性正在于他学术与生命的一体,并坚定地将这个生命植根于中国。 这个“中国”是一个“大中国”,是处于世界之中,但却需要处理好与这个世界的关系的中国,是有自己独特的时空,但又必须面对全球化的中国。是像国内知识界众多人所选择的那样,用从西方学来的知识来处理与世界(主要是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并以此应对全球化,还是“发现中国”,用中国自己的全球化观来处理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并将全球化视为中国的机遇?邓正来力主后者,并竭尽全力传播他在这样一个重大问题上的学术主张。正是在如此高远的学术境界中,邓先生首先引进西学以达至双重批判之功效:其一,研究西学经典以批判西学,从而获得知识生产的一种重要思想资源;其二,研究西学经典以批判国内学界大量移植西方观点时的“‘集体性’不思”,从而倡导在中国学界培养起与西方学界实质性对话的能力。但这些只是他努力建构中国的关于世界美好生活的理想图景的一种学术准备工作,他为之奋斗的更艰巨的任务是将“基于中国立场和视角对全球化时代世界秩序的理论建构走向世界,以我们对当下中国问题的跨学科深度研究走向世界,同时推动中国优秀哲学文化传统走向世界。” 带着这种自信和执着,他一方面带领他的团队为构建“理想图景”不遗余力,另一方面,在这种理想图景的构建中展开与西方一些著名学者的对话,建立科学研究的组织、建设传播与交流平台,并持续开展学术研究活动。 “为了中国”,“为了中国学术”,带着这样的理念来生活,邓正来是孤独的。但是,他喜欢!他把这样的孤独想象为:在秋的时节,美丽的黄昏,他静静地坐在池塘边,尽情地享受时空的无限。2004年西南政法大学聘他为名誉教授并为此举行晚会,他向他的母校同道与学生们描述过这样的情境:“我之所以把学术当作自己的生活方式,因为我非常喜欢这样一种状态,当我面对一个鱼塘,我坐在它边上,再有秋天的黄昏,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是一种一水一人一世界的状态。这个鱼塘多小,这个人多小,但是你们要知道这世界有多大,这个世界是无限的。” 当一个学者有如此足够大的胸怀——能够装下这个世界时,他就不会再感到孤独了,相反,他感到了“寂寞的欢愉”。 邓正来不是用“洋装”来保护他的这颗“中国心”,而是坚守他的学术信念,通过学术立身、学术立命、学术立言来不断激活这颗“中国心”。他“物理生命”终止了,但他的“精神生命” 长存。在这个精神生命中始终跳动的是他的“中国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