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IBTimes中文网:邓正来与哈耶克

发布时间: 2013-01-26   




 

 邓正来与哈耶克

IBTimes中文网见习编辑 黄汉城 | 20130125 星期五 10:16 AM

在现代学术空间中,论及自由,都绕不过哈耶克;在中国的学术中,论及哈耶克,都绕不过邓正来中国学术与世界学术的这个勾连,也是颇有意义的学术现象 

 

(图片来源: 网络)
在现代学术空间中,论及自由,都绕不过哈耶克;在中国的学术中,论及哈耶克,都绕不过邓正来。

1978年以后的中国,问题与主义频出,左右之争还在继续,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集体主义还是个人主义,自由至上还是平等至上,这些问题盘亘在中国学术界的天空上,亟待攻克。

而哈耶克毕生捍卫和研究的市场经济、法治国家、自发秩序、个人自由等等理念,通过邓正来和其他一些学者的译笔和论著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进入中国,满足了这个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诸方面发展的某种思想需要,开辟出一条研究中国的新途径。

谈起哈耶克,我们都避不开他的《通往奴役之路》。

1944年,哈耶克先生出版了他的划时代作品《通往奴役之路》,不仅很快惊动了经济学界,而且很快引发了一场迄今为止仍然令广泛的阶层感兴趣的辩论,这本书被认为是粉碎乌托邦之梦的世界三大著作之一。

在《通往奴役之路》中,哈耶克用通俗的语言告诉我们,极权主义、计划经济为什么是坏的。他认为,在一个实行计划指令的经济体制中,计划者决定"谁得到什么,何时得到,如何得到,"那么,只有靠近政治上的权利中枢,靠近组织上的决策中心,一个手无寸铁的精英或者平民,才能以此获得产品分配、政策倾斜以及政治庇护。如此,一切社会、经济、文化问题归根到底都会变成政治问题。计划者,是凌驾于一切人的绝对存在。计划经济消除了市场竞争、消除了资本奴役、消除了分配悬殊,也造成了政治上的极端不平等。

计划权力的过度集中,会让"着手计划经济生活的民主主义的政治家很快就会面临这样的选择:是僭取独裁权力,还是放弃他的计划。"一个潜在的独裁者若想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就必然会实行愚民政策,使大多数人信奉他所鼓吹的体系,于是逻辑后果便是"最坏者当政。

但在当时的中国,这本书还是一个禁忌。

假设当时哈耶克就已经被引进中国,当下这个13亿人口的大国,又会是怎样一个图景?可惜历史已不能假设了。

1988年起,为了潜心研究哈耶克的自由主义理论,邓正来开始实施"学术闭关"行动,在长达五年多的"闭关"期中,他基本拒绝了各种国际国内学术活动的邀请以及学术期刊和出版社的约稿,只是阅读、思考、翻译和著述。所以,才有了后来的《通往奴役之路》、《自由秩序原理》、《法律、立法与自由》、《哈耶克论文集》、《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的横空出世。

在《自由秩序原理》书中,哈耶克想我们表述,自由社会的特征之一是:人的目标是开放的,且不断有新目标产生。开始只是少数人的目的,之后会逐渐成为大多数人的目的。甚至是我们认为善或美的东西,也会发生变化。我们不知道为何视某事为好,而且因为价值产生分歧时也很难说谁是正确的。

主张自由便是反对组织吗?

哈耶克说不是,主张自由而是反对排他性、特权和垄断组织,是反对运用强制力量阻止他人尝试进步。组织是信奉特定目标,采用特定方法的,但甚至那些旨在增进知识的组织,也只有当宗旨依据的信念和知识为真时才有效。其信念如果与事实有冲突,也需要竞争来证明。因此,只有当组织是自愿且扎根于自由领域时,他们才可能有助益和效率。

自由是哈耶克永恒的理想。

他的每一著述都涉及到哲学、经济学、政治学、伦理学等广泛而重要的问题。而他对人类自由的探索和对扩展秩序(extend order)的诠释是他思想和著述中以一贯之的""

在《法律、立法与自由》一书中,哈耶克对他自己的研究和思考得出了这样一个最终结论:我们应当学到了足够多的东西,以避免用扼杀个人互动的自生自发秩序的方式去摧毁我们的文明。但是,要避免这一点,我们就必须否弃这样一种幻想,即我们能够经由刻意的思考而"创造人类的未来"......

哈耶克的这一"最终结论",邓正来说,"不仅为我们理解他的社会理论的知识论基础提供了最明确的启示,而且也的确勾画出了哈耶克整个研究中的最重要的论题。"

具体而论,它一方面表明了哈耶克一以贯之的论辩路径,即对社会进程做有意识的控制或刻意指导的各种诉求,不仅永远不可能实现,而且只会导致自由的丧失,进而最终摧毁文明。因此,哈耶克主张,作为个人,我们应当服从各种力量并遵循我们无法希望充分理解但文明的发展(甚至它的维续)却依赖于其上的各项原则"

邓正来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说过,研究哈耶克,为他"解决内心所存在的一个哲学上的困惑,即人类社会秩序的型构及其正当性究竟何在的问题。这便是,哈耶克对邓正来的意义。

那哈耶克对中国的意味着什么?

如果我们回答这个问题,也就能回答,作为一名学者,引进哈耶克的邓正来对中国意味着什么。而这一切,都要交由历史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