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邓正来先生追思会”举行

发布时间: 2013-04-11   




 

2013330日上午,由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高研院”)和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以下简称“国务学院”)联合主办的“邓正来先生追思会”在复旦大学光华楼东主楼2801室高研院“通业大讲堂”举行。邓正来先生遗孀肖艳明女士,邓先生爱女邓嘟儿,复旦大学副校长林尚立教授,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以下简称“上海社联”)主席、复旦大学原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上海社联副书记、副主席、复旦大学原校长助理桑玉成教授,校宣传部部长萧思健,校文科科研处处长杨志刚教授,以及校内30多位邓先生生前同事、好友、弟子及部分校外弟子出席了追思会,共同缅怀了邓先生。邓正来先生是著名法学家、政治学家、社会科学学术组织者和翻译家,生前系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高研院院长、国务学院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3124日凌晨650分逝世。

上午900,追思会正式开始。追思会分上下半场。上半场由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高研院副院长郭苏建教授主持。郭苏建教授首先代表高研院感谢各位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参加追思会。随后,郭教授首先邀请邓正来先生家属肖艳明女士和嘟儿发言。

肖艳明女士首先简要介绍了她与邓正来教授的相识、相恋的过程。随后,她谈到邓老师的离去让她感悟许多,深感人生苦短,生死无常,因此要活在当下,珍惜所有的东西;让她开始思索到底什么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从而从心里给自己更多力量。她表示:只有把她自己还有把周围的人都照顾好,才对得起邓老师,让他放心。最后,肖女士感谢复旦大学、高研院和国务学院及各位朋友与同学一起来缅怀邓先生。

随后,嘟儿回忆起她跟随爸爸东奔西走,来到复旦,建立高研院的过程,并特别感谢了复旦上下对爸爸工作的支持和生活的关心。去年半年她休学来到复旦,陪伴了爸爸最后半年,对复旦和高研院有了更深的了解。她指出,爸爸虽然工作很辛苦,但却一直非常开心地、非常投入地推进自己的学术事业。她希望学校、高研院同仁及在座的学术同仁们能继续支持高研院的发展。最后,她表示,自己会好好成长,并对各位对自己的关心表达了深深的感谢之情。

接着,上海社联主席、复旦大学原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介绍了当年复旦引进邓正来先生的背景,并对邓先生的学术成就及高研院过去几年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秦绍德教授指出,邓先生是一位献身于学术的学者。他有宏大的学术理想,这个理想是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恪守学术标准,喜欢以文会友,因此总能将众多一流学者凝聚在一起。他的学术风格是独立而自信的;独立源于他的批判精神,自信源于他的学术积累。也因为独立和自信,所以他能够接纳不同的观点,听取不同的意见,甚至尖锐的批评,大家都愿意在他搭建的平台上对话讨论。秦绍德强调,邓先生这样的体制外学者在体制内取得成功,从一个侧面说明我们的体制是有包容性和弹性的,而且应该是有包容性和弹性的。海纳百川是我们复旦大学的传统,一百多年来这里自由的学术空气,开放的学术空间,宽松的学术氛围,吸引和集聚了各路名师,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复旦大学历史系主任章清教授指出,他们这一代学者都是邓正来先生杰出学术工作的受惠者,他出版的译著、论著及他早年组织编辑的《中国社会科学季刊》等起了非常好的示范作用。章教授指出,不管是在体制内还是体制外,他作为学术中人都没有问题, 涉及到的是一些重大的公共性话题,作为这些年高校也好,各个学科也好,其实都在致力于去思考我们的人文社会科学如何和国际接轨,因为我们有太多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在这个主题下邓先生做出了一些思考和努力,一直致力于在这个方面为中国学术寻找一条更适合于发展我们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道路。

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教授回忆了1990年代初与邓正来先生相识的经历。他认为,邓先生与我们这些体制内的学者的不同在于:我们是守护者,守卫自己进入的那个领域,而邓先生是开拓者,不断地开拓理论疆域。正因如此,他可以跨界进行学术研究和思想交流,这一点对于中国社会科学的国际对话,对于整体提升社会科学研究的能力非常重要。高研院的创办是为了更好地促进跨学科交流,而他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实现了这个目的。

复旦大学经济思想与经济史研究所所长韦森教授回忆了自己因哈耶克而结识邓正来先生的过程。他指出,邓先生是中国哈耶克研究的奠基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他的译著把自己引入哈耶克的研究。要纪念邓正来教授这样一位可以进入当代中国思想史的杰出学者,最好的方式是继续推进他的未竟之业,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哈耶克思想(特别是早期经济思想)的进一步译介。他向大家通报了自己正在做的“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经典译丛”等相关学术工作。

邓正来先生生前同事、国务学院院长陈志敏教授回忆了自己在1980年代晚期因参与邓正来先生主持的《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而与邓先生的最早渊源。他指出,虽然高研院是邓先生在复旦工作的主要平台,但国务学院也是他的一个活动基地。在最近公布的教育部学位中心推出的全国一级学科排名中,复旦大学的政治学位居全国第1;而在QS全球大学2012排名中,复旦的政治学与国际关系排名全球第25名,这里面都有邓先生及高研院的重要贡献。

邓正来先生生前同事、国务学院党委副书记、政治学系主任陈明明教授回忆说,邓先生为人豪爽、关爱学生,一生执着于学术追求,强有力地组织着各种学术活动。他强调,邓先生自由的品格、独立的思考、容忍差异的精神可能是他学术成功的不二法门。因此,今天我们纪念邓先生,如果要发扬什么精神的话,那就是自由、独立思考的精神。

复旦大学出版社社长贺圣遂先生将邓正来先生与新近过世的章培恒先生和朱维铮先生相提并论,认为他们都是复旦历史上独具风格的著名学者。他们这样的学者吸引我们的不仅是他们的学问或思想,更是他们身上那种真性情的人格魅力。他特别欣赏邓先生在学术活动领域里面的组织才能,他认为这其中蕴含着邓先生很好的对人的善意和服务精神。他认为,学术不是个人的事情,学术应该成为“公器”,所以应该尽量创造环境,使学术能够让社会更多地获益。这是邓先生留给我们的可以进一步思考和学习的方向。

嘟儿高中班主任、复旦附中特级教师黄玉峰老师对邓先生的离去感到万分难过,他最感激邓先生的是他在繁重的学术工作中抽出时间关心基础教育,为基础教育改革指点迷津。邓先生过去几年先后七次应他的邀请去复旦附中讲学或参加座谈。在这些场合,他强调培养中学生独立思考、自由表达的精神,认为阅读比写作更重要、更基础,严厉批评“标准答案”对教书育人的不良后果等等,为开启中学生的智慧和心灵起到了重要作用。

邓正来先生生前同事、高研院副院长纳日碧力戈教授认为,邓先生具有海纳百川、包容大度的品格;他不单以文会友,更以情会友,这是成就他成为学术组织者的重要原因。他强调:“生存性智慧”是邓先生后期的一个思想闪光之处,值得我们进一步推进其思想;作为将人类学家格尔茨引进中国的首批学者,他为格尔茨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杰出贡献等等。

邓正来先生的弟子兼生前学术助理、高研院专职研究人员孙国东副教授想在既有的头衔之外为恩师加上“学术教育家”的称号。这表现在:他不仅形成了一整套学术性人才的培养体系,而且特别注重学术活动的开放性的教育功能,滋养了无数人的心灵;从理论基础到实践操作层面,他形成了一整套的学术教育思想;他培养了一大批青年学术后备人才。他还指出了邓先生推进学术教育中的几大特点,如引导学生“追比圣贤”;特别注重学术品位的培养和因材施教;特别提携学生,用他丰富的学术资源悉心呵护学生对学术的热爱;特别注重“知识上的团结”,并以各种制度化的组织形式构建一个“基于情感共同体的学术共同体”;特别注重知识平等,引导培养学术批判精神;等等。

上午1050,追思会下半场开始。下半场包括三个环节:正式发言、自由发言和校领导讲话。正式发言环节由国务学院党委书记刘季平老师主持,自由发言和校领导讲话环节由纳日碧力戈教授主持。

上海社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复旦大学原校长助理、国务学院桑玉成教授认为邓正来先生到复旦后给复旦大学乃至于对上海市整个学术界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气象。从这一现象中,可以获得三个启示:学术需要组织者、参与者和受益者。从这样一个综合性的角度来说,邓先生组织的学术活动极大地扩大了复旦大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学术影响力。复旦大学政治学和国际关系排名全球第25名的这一成绩的取得,跟我们很多相关学科的工作都有关系,包括我们学院、国际问题研究院,也与邓先生及高研院过去几年通过学术活动扩大学术影响力有着密切的关系。

复旦大学党委宣传部长萧思健用“基本面非常好的一个人”来评价邓先生。他指出,邓先生及高研院在复旦已经取得的成绩,是我们以后继续支持高研院的重要基础。关于未来发展,学校一定会有好的决策继续支持高研院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起到“正能量”的作用,把它作为复旦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支撑去挖掘、去定位。

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处长、文博系教授杨志刚回忆了自己2010年负责联络时任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潘世伟到高研院调研的经历。在那次调研中,潘部长对高研院推进社会科学研究的新探索,乃至对上海、乃至全国高校文科高研院的示范效应给予了肯定。扬志刚教授还肯定了过去几年高研院组织学术活动中经费使用方面的节省与严谨,还深情地回顾了自己几次探望病重的邓先生的情形。

邓正来先生生前同事、高研院副院长郭苏建教授首先对邓先生的过早离世表示了痛心和遗憾,并认为复旦大学为邓先生提供一个施展自己才华的平台,邓先生在复旦所取得的成就和复旦大学的领导和同事的大力支持和关心是分不开的,希望在座的各位领导和同事继续支持和关心高研院将来的发展。从学术的角度来看,他认为,邓先生之所以有这么大的成就,是因为他开辟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学术研究路径,这种研究路径打破了学科的界限,摆脱了学科的局限性,以比较宽泛的视野来看待当下中国的一些问题,所以他有特别敏锐的问题意识和超前意识。他的很多研究具有超前性,比如他早年开始的市民社会的研究,我们放在当下中国今天的发展来看,我们如何处理政党、国家、社会和市场的关系问题,仍然是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命题;他关于哈耶克思想的引进和研究为我们反思、批判和摆脱斯大林主义模式的羁绊、推进我国市场经济改革提供了思想资源;等等。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张乐天教授回忆到,他的代表作《人民公社制度研究》出版后,是邓先生争取到福特基金会的资助在北京为他当时一个未成名的学者专门召开了专题研讨会。他回忆说,初次见面时,他便为邓先生对学术的态度、为人的风格所感染。张教授说他很欣赏邓先生的风格,这种风格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学术是他的生活和生命的一部分;美好生活、美丽生命需要朋友,而他恰恰拥有一大帮学术界的朋友;心中有大爱,心中装着的是中国和世界。

国务学院唐亚林教授首先谈到自己曾写了一篇长文来悼念邓正来先生。在这篇文章中,他认为,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所认识的老邓,就是“一个真性情的汉子”,进一步说,体现在四句话中:这就是一个特别讲情怀的人、一个做事追求卓越的人、一个向死而生却不得不认命的人和一个让学子有耳福和成长感的人。他还就邓先生自身的“立言”问题、他不得不认命的一个事例及高研院过去几年主办的诸多讲座的意义等,展开了自己的回忆。

高研院专职研究人员刘清平教授主要结合自己对文革以后学术史的了解谈到了邓正来先生的学术地位。他认为,邓先生自己所取得的学术成绩、组织的相关学术平台和学术活动所产生的理论效应,使他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继李泽厚之后最具影响力的学者,是今后研究当代中国学术史不可回避的学者。他还结合邓先生关于市民社会的研究、关于中国学术自主性的思想、关于“中国法理想图景”的讨论等,对他的这一论断进行了初步论证。

邓正来先生的弟子、吉林大学法学院讲师刘小平博士谈到了邓先生对其走上学术之路的重要影响。他指出,是邓先生让他真正明白学术是和你自己的人生、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及中国的发展紧密相关的。他回忆了邓先生在吉大时指导学生的无比热忱,以及一系列别具一格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他认为,作为邓先生的弟子,他们将面临两方面的任务:一是“传承”,即传承他的学术思想;二是“承传”,即把他的教育方式、做学问的方式等承传下去。

邓正来先生的弟子、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邹立君博士从三个方面来谈到了她记忆中的邓先生:第一,“比慢的功夫”与“较真的态度”,邓先生告诉学生真正以学术为志业的人一定懂得慢慢来的道理,并通过原典精读等课程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治学品格;第二,“知识无疆界”,邓先生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从不以学科、门户等为界限,而是注重培养跨学科的理论视野,鼓励“知识上的团结”;第三,她深情地回忆了在邓先生指导下的那段快乐的读书与讨论时光。

在自由发言阶段,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耶鲁全球在线复旦版》主编助理沈国麟博士在发言中强调,邓先生不仅能做学问,而且非常会做事,并且对于做学问、做事的标准都定得非常高。

复旦大学国务学院教授、人事处原处长周志成老师谈到自己来参加追思会是发自内心地对邓先生的尊重和敬重。他认为,复旦大学引进邓先生与引进裘锡圭先生、葛兆光先生一样,是复旦文科引进高端文科人才的成功事例。

复旦大学MPA中心主任、国务学院陶东明教授在回忆邓先生中说,他到复旦后,大家对他在学术方面的推动给予很大的赞扬,也说了很多例子,但他也推动了复旦校园的感情建设,他在复旦结交了一批朋友,围绕邓先生我们有一个非常快乐的俱乐部,通过这个俱乐部我们体验了很多朋友、兄弟之间的温暖。他发觉邓先生非常爱酒,也非常会喝酒,非常有酒品。就像没有好文章的邓正来不是邓正来一样,没有美酒的邓正来也不是邓正来。

复旦大学国务学院副教授、副院长陈周旺博士主张从1990年代以来中国知识界从“思想”到“学术”的转变来看待邓正来先生对中国社会科学的不可替代的贡献。他同时对一些媒体将邓先生仅仅是为一个哈耶克译介者的做法提出了不同看法,因为相对哈耶克本人而言,邓先生其实对中国学术界的影响力更大,这其中包含了邓先生所做的诸多其他学术工作所产生的影响。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讲师、《耶鲁全球在线复旦版》主编助理邓建国博士认为邓先生首先除了有学问之外,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率性而活,率性而为,最后也率性而去。邓先生不仅是学问家,也是学术组织者和学术教育家。在学术网络中,他能够成为一个重要的节点,将其他周边的节点能聚合起来,这是他作为学术组织者所起到的一个横向的作用;此外,作为学术教育家,他也能够将纵向的学问传承做得非常好。

最后,复旦大学副校长林尚立教授发表了讲话。他首先代表学校向邓正来的家属表示慰问,同时也代表学校对参会的邓正来的同事、好友、学生表示感谢。林副校长认为,邓先生的一生实际上可以概括为两个字—奋斗。第一,为理想而奋斗。他的理想有三个:一是做学术,做一等一的学术;二是育后人,提携先进,培养优秀的学生,鼓励年轻人;三是做学派,做有思想、有高度、有境界、有情怀的学派。第二,为建构中国的学术而奋斗,他一直努力去追求,一直想构建中国的学术话语,构建中国的学术和品质,构建中国学术的思维体系和概念系统,构建中国的学派。第三,为建设复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而奋斗。他在复旦短短的四年多时间里,白手起家,却成就辉煌。虽然邓先生走了,但他的奋斗留下了高研院。高研院应该在复旦建设世界一流的人文社会科学大局中扮演重要角色,它不仅会继续存在下去,而且要更好地发展。

在追思会最后,纳日碧力戈教授感谢了林副校长对邓正来先生及高研院工作成绩的肯定,并感谢各位的积极参与讨论。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朱莉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