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汇报:著名社科学家邓正来昨去世,追思会上学界同仁如此评价——他有知识分子向往的豪爽包容

发布时间: 2013-01-26   




著名社科学家邓正来昨去世,追思会上学界同仁如此评价——

他有知识分子向往的豪爽包容

来源:文汇报  20130125作者:姜澎

 

本报讯 (记者姜澎)有人说他是学术界的豪杰;也有人说他满身江湖气,不像学者。但他是最早把哈耶克的著作翻译到中国来的人,也是哈耶克理论在中国的重要传播者;他的著作《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影响了法学界的很多人。昨天,著名法学家、政治学家、复旦高研院创院院长、特聘教授邓正来因病逝世,终年56岁。


   
邓正来教授在学术界是一个有争议的学者,他的朋友很多,敌人也不少。熟悉他的人都叫他老邓。他的身上有普通知识分子没有的豪爽、包容,说义气也好匪气也好,是知识分子所心向往之的那种气质。老邓做学问、做人,都有很多值得我们回味的地方。在昨天下午复旦大学举行的追思会上,学术界同仁这样评价邓正来教授。


   
邓正来19562月生于上海,生前任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辑刊》主编、《耶鲁全球在线复旦版》主编、《复旦政治哲学评论》主编、《西方法律哲学家研究年刊》主编。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科学和指示社会学,侧重法律哲学与政治哲学的研究。


   
在学术界,邓正来教授被称为是最为特立独行的学者。他1978年考上大学,1985年从外交学院硕士毕业,此后,在长达18年的时间里,他并不属于任何学术机构,常年过着学术流浪汉的生活,被媒体报道称为中国第一个学术个体户。他曾经睡过北京的地铁站,住过无数个地下室,在深圳白天摆摊,晚上翻译法学著作,翻译牛津法学辞典;多年来,他坚持走一个人的学术道路;他也曾奉行三不原则:不接受任何国外的邀请出国参加学术活动,不参加国内学术界的任何活动,不接受任何国内的约稿;有人在回顾中国社会科学界的变迁时指出,上个世纪90年代早期的市民社会大讨论,中期的中国学术规范化与本土化运动,以及后半期自由主义理论的研究运动,都与邓正来的研究直接相关,然而他自己却隐居于郊野,几乎不参与任何思潮的论争。


   
那段时间,邓正来埋头研究哈耶克的著作,用他事后接受采访时的话来说,是要和学术消费决裂,因为当时国内的学术活动非常多,我有一段时间几乎每天都可以接到34个邀请。你今天在学术会场上看到的是这些人,明天也还是这些人;上午讲这些话,下午跑到另外一个会场还讲这些话。对于这种反学术的学术活动,大家都心照不宣。但是学术传统是要靠我们一点一点去积累的,不能什么事情都重新谈论,却没有学术积累。


   
很多人评价邓正来教授是一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自从他2008年到复旦大学任教以后,4年举办了300多场高层次的学术活动。他的弟子孙国东博士称,他对我们所有学生的要求就是要保持学术立场的开放性,永远对自己持有的立场抱有反思。他最常对我们的批评就是你的观点太保守了


   
也正是因此,邓正来在学术界朋友很多,很多学者愿意参加老师主持的活动,认为他遵循了学术的本质,那就是要包容并蓄。他引导大家讨论的是问题本身,而不集中在自己的学术偏见上。他的同事纳日碧力博士说,邓正来教授常常说的就是学问就是学问,和个人的喜好没有关系,只和学术认可有关